20 世纪 20 年代,库班医学院设有 3 个化学教研室:有-无机化学教研室、分析化学教研室和生理化学教研室。根据 1926 年的编制表,有-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教师为副教授 A.I. 德尔博格拉夫(Дрбоглав)、高级助教 V.V. 里亚布采娃(Рябцева);分析化学教研室为副教授 O.A. 施赖贝尔(Шрейбер)、助教 A.I. 日维洛(Живилло);生理化学教研室为教授 A.I. 斯米尔诺夫(Смирнов),助教 N.P. 皮亚特尼茨基(Пятницкий)。
在库班医学院(其后为库班国立医学院,现为库班国立医科大学) 90 年的发展历程中,化学课程设置屡次调整:有机化学或与无机化学合并,或与生物化学合并;分析化学时而单设,时而并入无机化学;物理-胶体化学最初归生物化学教研室,随后划归普通化学教研室。
自库班医学院创办之初,生物化学作为“生理化学”课程,附属于正常生理学教研室。最初几年由药理学家 D.P. 阿夫罗罗夫(Авроров)教授讲授,随后由 I.P. 巴甫洛夫学派的生理学家 A.I. 斯米尔诺夫教授主讲。生理化学实践课则在库班农业学院正常生理学教研室,由助教 S.A. 布贝斯(Бубес)负责。
1931 年,学院正式成立生物化学教研室,任命 1926 届毕业生、长期担任正常生理学教研室助教的 N.P. 皮亚特尼茨基为代理主任。1933 年,苏联卫生人民委员部下令,正式任命其为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并授予教授职称。当时教研室助教还有医学副博士 K.P. 帕特里克(Патрик)和 E.Z. 普什卡列娃(Пушкарева)。皮亚特尼茨基与普什卡列娃合著《生理化学实习教程》,长期作为唯一教材。其在莫斯科开始、克拉斯诺达尔完成的科研成果撰成博士论文,1938 年在列宁格勒军医学院答辩通过。
卫国战争期间,生物化学教研室随学院迁往秋明。皮亚特尼茨基教授应召入伍,在索契第 2152 号医院任重型颅脑创伤科主任。秋明期间,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撤至当地,院士 B.I. 兹巴尔斯基(Збарский)和 S.R. 马尔达舍夫(Мардашев)为库班医学生授课。1943 年 10 月学院回迁克拉斯诺达尔,第 2152 号医院亦迁回。皮亚特尼茨基获北高加索战线司令部许可,重返讲坛并继续服役。
战后,有机化学、物理和胶体化学课程并入生物化学教研室。有机化学讲授者为杰出的教师 S.I. 克赖涅夫(Крайнев)副教授/教授,他自制了大量直观教具、图表,并编写的《有机化学实习教程》多次再版,被公认为全国最佳。
物理-胶体化学最初由无机化学教研室的 V.S. 索莫夫(Сомов)副教授授课,后由医学副博士、助教 K.E. 杜克列尔(Дуклер)负责。其后任课教师先后为副教授 L.A. 科普捷娃、P.I. 布鲁拉、P.G. 斯托罗朱克、S.P. 科罗昌斯卡娅、M.T. 普罗斯库里亚科夫、L.V. 苏申斯卡娅等。80 年代该课程划归普通化学教研室,后拆分为普通化学专题讲座。
1961 年,本院 1956 届毕业生 P.G. 斯托罗朱克考入生物化学研究生班,曾任教研室实验员并参与学生科研小组。读博期间即完成并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,1971 年获博士学位。1973 年,皮亚特尼茨基教授退休后,斯托罗朱克出任教研室主任至 2004 年。
1962 年起,S.P. 科罗昌斯卡娅副教授在教研室任教三十余年,承担全部教学方法学工作。1990 年她与斯托罗朱克教授、I.M. 比科夫(Быков)副教授合编《生物化学实习教程》,1998 年按新大纲再版。
1966 年起,L.V. 苏申斯卡娅先后任助教、副教授。80 年代医学高校启用新大纲,增设“生物有机化学”课程,由她主持并编写教材,使该课程成为医生生物化学训练的组成部分。
2004 年起,医学博士、教授 I.M. 比科夫出任教研室主任,开始新的实验-临床研究阶段,购置现代临床生化设备。临床医学专家 A.A. 巴索夫(2004)、K.I. 梅尔科尼扬(2007)加入。比科夫教授开设创新性临床生化课程,自 2005 年由 A.N. 库尔扎诺夫、I.I. 帕夫柳琴科、A.A. 巴索夫等教授讲授,现由 A.A. 巴索夫、A.P. 斯托罗朱克、副教授 D.A. 柳布琴科主讲。同年,教研室更名为“基础与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”。
1983 年起,T.N. 利特维诺娃(Литвинова)副教授担任生物无机与生物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。1977 年她以“新型国产胃蛋白酶制剂对犬胃分泌的影响”获副博士学位,1987 年晋升副教授,其后致力于为医学生构建最优“普通化学”课程结构,相关成果汇为博士论文《医学生普通化学整合-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》,并在圣彼得堡 Herzen 师范大学答辩获得博士学位。
自 1985 年起,该课程大纲多次修订。1991 年教研室改名为“普通化学教研室”,课程涵盖分析、无机、物理和胶体化学,强调医学-生物取向。教研室编写了 40 余种教材教辅,并向预科、附中学生提供资料。科研与临床教研室合作,掌握胃液、十二指肠液酶、电解质测定等方法,成果在全国胃肠病学、生物化学大会上报告。
多年来,教研室科研成果丰硕。皮亚特尼茨基的研究得到苏联国家发现证书(1970 年 11 月 19 日,第 92/с 号)。在皮亚特尼茨基、斯托罗朱克、比科夫三位教授指导下,完成博士论文 12 篇,副博士论文 100 余篇,聚焦“消化器官病理”“氧化应激与抗氧系统”等医学热点。
教研室获得的科研成果见于数十本博士、副博士论文、数百篇论文、4 项科学发现证书及 20 余项发明专利。研发并投入临床的技术包括:胃肠酶替代治疗活性物质制备法、创面坏死组织清除敷料、氧化应激下代谢紊乱诊断法、胆固醇代谢评估法、食物抗氧-能量潜能评价法、动物氧化应激外科模型、下颌管充填材料相关下牙槽神经炎治疗法、复发性口腔溃疡局部治疗剂等,显著提高了治疗质量,减少并发症,缩短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。
教研室教师编著了多部专著,探讨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前沿课题。主任 I.M. 比科夫任 21.2.014.02 号学位委员会主席,委员中包括 A.P. 斯托罗朱克、E.E. 叶绍连科、A.A. 巴索夫。委员会 12 年间已通过博士论文 10 余篇、副博士论文 100 余篇。青年科研人员屡获地区和全国奖项,在莫斯科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技展荣获“科技创作成就”奖章。本校学生科研小组每年在大学生学术会议上均获奖。
2011 年,根据大学结构调整令(2011.04.29 №261),化学学科重新整合于基础与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,由医学博士、教授、俄罗斯及库班杰出科学家 I.M. 比科夫领导。
教学中强调化学及其研究在医学、生态学中的作用,强调本国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,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在医学职业中的价值观。
按联邦教育标准(ФГОС-3+、ФГОС-3++),教研室承担以下课程:
1) 化学(临床医学、儿科、口腔系);
2) 普通化学、生物有机化学(预防医学系);
3) 生源元素化学(药学系一年级);
4) 分析化学(药学系二年级);
5) 物理与胶体化学(药学系一、二年级);
6) 生物化学(临床、儿科、预防医学系二年级,口腔系一、二年级);
7) 医学生物化学(药学系二、三年级);
8) 临床生物化学(临床、儿科系六年级)。
教研室为几乎所有课程编写了教材与教辅,并持续根据新标准和化学最新进展更新。
教研室重视德育工作。在课堂、实践和个别交流中讨论社会热点、劳动纪律、伦理(含民族关系),并通过专业实例讲解酗酒、吸烟、毒品的危害,引导关注区域与全球生态问题。
当前教研室教师名单:
教授:I.M. 比科夫(主任)、T.N. 利特维诺娃、E.E. 叶绍连科、A.A. 巴索夫;
副教授:E.E. 布列申科、L.V. 涅纳舍娃、T.V. 叶列米娜、T.S. 赫沃斯托娃、N.I. 瓦尔特、K.I. 梅尔科尼扬、O.V. 巴拉切夫斯卡娅、M.G. 利特维诺娃、T.G. 尤金娜、K.A. 波波夫、E.A. 阿齐莫夫、D.A. 柳布琴科;
助教:N.K. 沃尔科娃、Y.E. 杰尼索娃、A.N. 斯托利亚罗娃、A.G. 扎夫戈罗德纳娅、D.O. 索洛维、T.A. 扎伊金。